公告:

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民普法教育的指示精神 ! 数字化经济的浪潮已经悄然到来!让我们共同迎接数字化新时代带给我们的便捷!
电话: 网址: www.CCTVshyf.com www. CGTVshyf.com www.CDTVshyf.com 监督电话: 18601087810 邮箱: cctvfz@126.com 证件查询

融民间艺术于心 承传统文化于行

时间:2022-08-01 阅读:146523 来源:中央数字电视《法制与经济》栏目 新闻采编中心

分享到:

中国中央数字电视《法制与经济》栏目山东讯(王海涛 刘娟 邵乙讯 图/文:刘维云)报道: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智慧结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学校作为中华文化传承和弘扬基地,在培养具有民族灵魂、家国情怀、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方面,必须加大教育力度。基于此,威海市文登区三里河中学紧紧依托“办适合学生理想发展的教育”这一理念,融民间艺术于心 承传统文化于行,多方面指导学生个性发展、特长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底蕴。


一、挖掘非遗文化资源,博养人文素养内涵

非物质文化遗产独具纯粹的历史人文美感与厚重感,同时又因其本身蕴含的生活性,更增添了平易近人的特征。借由作品的形式可使传统手工艺在内的诸多“旧时光”驶入“新航道”,在信息高速传递更新的时代里能保留一份有温度的记忆,不被时代的变迁所淹没,值得我们教育者付出不懈地努力与探索。为进一步拓展学生人文素养内涵,学校充分发掘和利用当地社会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特聘当地民间非遗传承人的优秀代表作为学校非遗文化的指导教师,有效实现传、帮、带,为非遗文化在学校得以传承提供有力保障。


1.以武术为载体,树立武德意识。“未曾学艺先识礼、未曾习武先明德”。武术作为民族传统非遗项目最具有民族代表性,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思想。学校结合实际,选择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武术种类——陈氏太极拳和少林拳,聘请两位非遗传承人进行传统武术的传授和传承教育,将传统武术文化的“尚武崇德”观念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使武术文化与武术精神得以传承。


2.以非遗为载体,注重美德培养。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人的发展要通过头脑、心灵和双手的三维立体发展来更好地实现。人的本质不仅包括知识与思考,也包括技能和动手能力,技能技巧的发展同知识的学习一样重要。这与新时期充满赞扬之意的“匠人”一词不谋而合。大力宣传工匠精神,使其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培育具有新时代大国工匠风范的相关人才,具有特别意义。学校借助极具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把“鲁绣、剪纸、衍纸、布艺、烫画、泥塑、面塑”等民俗非遗类项目与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动手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鼓励学生形成对民间艺术学习的兴趣,表达自身对手工作品的想法与创意,发展学生的灵巧度和艺术素养。学校聘请的传承人都是当地非常有声望的代表,他们定期走进校园,指导学生提升,在实践中培养,令参与的师生受益匪浅。学以致用,用以促学,传承民俗工艺,拓展文化宽度,我们一直在努力。


二、践行传统艺术教育,积淀文化素养底蕴

学校艺术教育围绕“书法、国画、民乐、戏剧”等艺术国粹,促进学生在学习艺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开发自身的潜能,积淀人文素养底蕴。


1.开足艺术课程,丰富团队活动。学校重视音美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遵循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选择性原则,以开足音乐、美术等艺术课堂为基础,以各种兴趣小组为延展、以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为载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现和创造,让学生们在张扬个性中更加自信自强。课堂是最直接最易呈现效果的地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不同层次参与的学生各得其所,是学校要求艺术课堂老师努力提升的突破点。


2.开设校本课程,拓展艺术课堂。为整合教学内容,彰显办学特色,我校结合地方特点和学校实际,开设国画、书法、篆刻、器乐、声乐、舞蹈、戏剧表演等艺术类校本课程,进一步拓展艺术课堂,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选择空间和施展平台。


3.依托主题活动,巩固艺术成果。学校以“弘扬民族文化 传承文化经典”为主题,定期开展活动,构建人文校园。书画艺术展览、三里好声音、“艺术之星评选”、我是小戏迷等主题活动,让学生各施所长,浓化校园艺术氛围,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喜爱,学生在参与展示的同时,感受到艺术之美,为其未来的专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功夫不负有心人, 2015年我校荣获“威海市艺术传承学校”称号;2016年,音乐综合节目《咏春》获文登区经典诵读比赛一等奖,威海市二等奖;2017年,民乐《绽放》获文登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展演赛第一名,威海市二等奖;2018年,编导的舞蹈《一条红领巾》获省级二等奖;2019年11月,节目《长征》获威海市经典诵读比赛二等奖,2020年5月,该节目被中央电视台传承的力量节目组选中,到校进行录制后在2020年7月1日在中央电视台播放。


三、选取国学经典篇章,汲取传统文化精髓

在学生的成长中以古诗词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精神养料,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滋养,能让青少年长智慧、明方向、增力量,懂得自己根在何处、魂在何方。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取文史经典、历代诗词、文明礼仪等三大类国学经典篇章推荐给学生进行阅读,让民族精神和中华优秀文化入耳、入脑、入心。


1.组织编写经典篇章。学校组织教师编写《国学经典诗词选读》与《弟子规》两本口袋书,让学生随身携带,随时阅读。《国学经典诗词选读》选取了自《诗经》到诸子百家再到唐诗宋词的优秀篇章,附以注释与赏析,让学生领略中华文学的源头之美;《弟子规》在编写的过程中,除原汁原味展现《弟子规》经典原文外,还特意设立“解释”、“故事讲坛”板块,让学生的经典诵读变得更轻松、更有趣、更有益。


2.落实经典天天诵读。每天早晨进行10分钟经典诵读。主要任务是加强诵读、形成记忆、培养语感、积淀素养;实行语文老师诵读指导、班主任负责落实双重管理机制,让学生在经典中认识中国历史、认同中华文化,怡养性格性情、提升审美情趣。力求以中国古典诗文为切入口,让学生们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信心、自豪感。


3.鼓励经典周周同观。学校鼓励学生利用“周三无作业日”,观看《经典咏流传》节目。学生观看前教师会提前浏览节目,确保在集体观看过程中有的放矢的为学生普及节目中涉及到的经典作品和感人故事。在观看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随时和老师们互动交流,发表自己的心得体会。这项活动已成为学生们每周共享的一道文化大餐,让他们从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与魅力,树立文化自信,拥有宁静而赤诚的心,永远向着理想的远方前行。


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开辟学科教学主渠道

课堂,永远是传承优秀文化的最好载体,我校主要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是转变教师应试教育理念,进一步强化优秀教师传统文化教育的意识和责任。系统梳理教材中各章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深入发掘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进一步帮助学生精准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将重知识灌输转变为重核心素养培育,让学生深切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是切实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涵养,进一步提升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能力和渗透的水平。教师是传统文化教育的最大变量,是第一要素。许多教师对中华传统文化掌握的宽度和深度都有待提高,因此加大学科教师的培训力度,提升教师对传统文化整合的能力,开阔传统文化眼界,涵养中华文明精华,做到融通古今、连接中外、学以致用,不断提高自身的融合力、教学力和感染力。


三是积极开展主题式研究性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中华传统文化讲究的是文以载道,强调的是思想性和价值立场,有着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主题式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主的项目式学习,可以让学生聚焦传统文化自主选题,自主制定研究方案,自主开展项目研究,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策划能力、协调能力、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项目研究中积淀文化素养。比如,围绕传统习俗、传统节日、传统饮食、传统服饰、传统建筑、诗词书画等开展主题研究,都能很好地促进学生领悟传统文化精髓,不过,此项研究毕竟对师生能力的要求更高一些,学校目前也是在起步阶段,想达到预期尚需时日,这也将成为我校在文化传承方面持续努力提升的方向。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校的传承教育任重道远。环境育人方面,学校由外而内已然形成良好的氛围,比如教学南楼一二层走廊,我们就从中国古典诗文中精选40条成语,分“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10个方面,解读其文化内涵与现实意义,三四层走廊则简介了中国结、楹联、中医、茶文化、皮影戏等传统元素。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些看似外在的东西,却能对师生的内心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融”文化艺术于心我们始终在路上。


2019年学校被山东省教育厅公示为“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目前,学校依托传统民俗工艺、传统艺术教育、名篇经典阅读进行的传统文化实践与探索也只是进行了一小步,对已有的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与开发还有很大的空间,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其深度与广度,将传承落到实处,落实到课堂内外——“承”传统文化于行我们亦从未停止。


今后,学校将不断增加特色传统文化课程,进一步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内容,把其引进到学校,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个性发展。行走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路上,我们会一直努力,一直探索,一直收获,一直前行。


编审:王静 邵乙讯